全市健身器材将配“医生”,市体育局将“设置管理员” 管理健身路径
日前,为逐步提高健身器材的使用寿命,市体育局将采取设置管理员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主要单位设置“文体协管员”一职,将“管理健身路径”列入其职责;其他使用单位可聘请辖区内老体协志愿者,担任“健身路径协管员”,赋予检查、通报、验收等职责。
近年来,我市陆续在广场和小区添置了公益性公共体育健身器材,当前已实现健身器材的全覆盖。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市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公共健身器材已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而无法被充分利用。那么,当前,我市体育公共健身器材的使用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相关部门又将如何去建设、管理和维护?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就我市公共体育健身器材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
现状:健身器材“受伤”,安全隐患多
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城区多个社区,发现健身器材存在不同程度的“受伤”。 秋千只剩下外架,根本已无法使用,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伸展器的连杠没了,只剩下一张没有靠背的座椅;有的器材螺丝连接处摇摇晃晃;有的闲置的单双杠已成了附近居民的晒被处……这些健身器材有些已是锈迹斑斑, 有些已是“缺胳膊断腿”,可谓“伤痕累累”。
“这些器材刚安装时,附近的居民都很欢喜,但安装后缺少日常维护和管理,时间久了许多器材遭到损坏,也无人问津,既存在安全隐患,又不便居民健身。”采访中,市民杨婆婆表示,现在坏的健身器材很多,她锻炼时都会很小心,会先检查是否损坏,但也难免有些细节之处不容易发现。
解决:全面巡检,集中维修或更换
好端端的健身器材沦落到这般,除了部分居民爱护意识不强,有些器材使用不当,或受气候影响,因“日晒雨淋”造成老化等原因外,管理不到位、维护无专人、维修不及时等是其主要问题。
“我们将针对城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公共健身器材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巡检和维修,对已报废或超年限使用的器材予以拆除和更换。”市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健身设施最怕三类“病患”:一类是自然和使用形成的破损,也就是“缺胳膊少腿”,比较常见的包括器材的松动、破损,轴承的磨损,还有雨、汗所导致的锈件情况;另一类是健身设施没有问题,但底座出现松动,也可能造成无法正常使用;最后就是人为破坏问题,比如有的健身设施被拆除后改成停车位了。
对策:健身器材将配“医生”,公民还需提高素质
然而,一时的维护和更新,并不能保证“受伤”的公共体育健身器材得到及时的“疗伤”,如何解决“有人建无人修”的尴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强市城区体育建设器材的管理责任和全市健身路径安全管理工作。目前,市体育局将采取设置管理员的方式,逐步提高健身器材的使用寿命。具体而言,就是在主要单位设置“文体协管员”一职,将“管理健身路径”列入其职责;其他使用单位可聘请辖区内老体协志愿者,担任“健身路径协管员”,赋予检查、通报、验收等职责。
另外,市体育局负责人呼吁,每个公民都应该提高文明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珍惜和爱护公共设施。
全市健身器材将配“医生”
信息来源:foeoo.cn 时间: 2013-06-25 浏览次数:807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健身器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