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身器材网 - 健身器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国内资讯 | 健身健美 | 热点聚焦 | 商务指南 | 市场动态 | 体育常识 | 体育热点 | 行业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全民健身成果惠及京城百姓
4.biz | 商业搜索

全民健身成果惠及京城百姓

信息来源:foeoo.cn   时间: 2014-12-29  浏览次数:1253

  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增强市民健身意识,改善市民体质为目标,转职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抓战略机遇期,实现全民健身设施保基本、惠民生、促发展,不断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全民健身组织社会化、规范化、实体化,建立健全四级组织网络;全民健身活动零门槛、重实效、创品牌,打造首都特色健身活动模式;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巩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指导,有效改善市民体质;注重全民健身宣传和信息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各区县的全民健身工作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体系完善 数字亮眼
  又到一年辞旧迎新之际,回眸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北京市全民健身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八大亮点”浓缩了本市全民健身工作取得的新业绩。
  ◎亮点1:体育锻炼参与率逐步提高
  今年以来,市民健身意识不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8%。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不断提高。
  ◎亮点2:市民身体素质有效改善
  建立体质测定工作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和测试覆盖面,全市共建有市国民体质测试站3个,区县级测试站41个,街道(乡镇)级测试站194个,在市属企事业单位建站34个。2011年至2014年北京市参加体质测试的人数为409287人,平均每年102322人。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促进项目,有针对性改善和提高市民体质,市民和在校学生《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总体合格率逐步提升。
  ◎亮点3:全民健身设施多元化发展
  加强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在全市100%的街道(乡镇)、有条件的社区和10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设施;建有大型多功能综合全民健身体育中心17个,覆盖率为93.75%;建有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6个,覆盖率为93.75%;城市街道室内外健身设施304处,覆盖率为97.14%;建有农村乡镇体育健身中心243处,覆盖率为86.74%;建有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963处,覆盖率为97.15%;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66个,开放率为100%;本市已配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共7989套;建设篮球、网球、乒乓球、笼式足球、门球、棋苑等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2321片;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44个,其中14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已晋升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加强健身步道、骑行绿道建设,建设各类步道1240公里、骑行绿道200公里;学校体育场地数为1171所,符合开放条件的864所,开放率为73.8%;打造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一区一品”,推动京津冀健身休闲圈建设。本市已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的网络化格局。
  ◎亮点4: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完善
  建立了四个层级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一是充分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群众体育行政管理网络;二是高度重视工、青、妇、职工、老年、民族、残疾人等社会团体管理网络的组织和发动作用,组建社会团体管理网络;三是推进体育协会规范化和实体化,组成体育社团网络;四是将基层体育团队、站点纳入到社会体育管理的范围之中,带动基层体育网络的发展。一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协作、体育协会和专业委员会指导、俱乐部和群众体育自治组织运作、市民广泛参与的“大群体”网络已经构建成型。目前,100%区县建有体育总会,市级体育社团84个,区县级体育社团、俱乐部342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增加到144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到211个,全民健身辅导站6360个。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789个,每万人达0.6个。
  ◎亮点5:健身指导科学化、均等化
  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44869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3.41‰。与北京广播电台合办贯穿全年的“1025”动生活栏目,宣传科学健身,年累计播出2190个小时;与市公园管理中心共同举办北京市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大讲堂,每年举办15场次4000余人次参与;启动体育生活化社区体质促进项目进社区推广活动16场,围绕改善市民体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每年发放全民健身书籍、宣传册13000册。市民科学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不断提高。
  ◎亮点6: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创建国际性群众体育品牌赛事10项;定期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北京市体育大会、和谐杯乒乓球赛和体育公益活动社区行等市级群众品牌赛事活动100余项;16个区县和燕山、开发区的一区一品活动20项,区县日常系列活动500余项,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广大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农民、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等各类人群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百姓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常年不断;支持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举办以“快乐冰雪健身、助力申办冬奥”为主题的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系列活动;加强京津冀交流,共同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各类活动年参与人数1000余万人次,具有北京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模式已经形成。
  ◎亮点7:保障体系规范化发展
  市、区县全民健身工作实现“三纳入”全覆盖(即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向“多纳入”拓展。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连续4年(2011-2014年)列入市政府办实事项目和市政府折子工程,纳入健康北京和健康北京人规划,纳入卫生、教育、科技、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等多项相关工作中;各区县政府也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以及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同时,启动《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资助暂行办法》、《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北京市体育特色村标准及评选办法》、《关于推进北京市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修订《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北京市国民体质检测站管理办法》等。
  ◎亮点8:经费投入不断加强
  2011-2014年,市级用于全民健身的体育彩票公益12.51亿元,约占本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总数的62.74%;各区县用于全民健身工作的经费总计7.93亿元;北京市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达9.41元;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全民健身服务业经费总额2.35亿元。
  特色鲜明 惠及民生
  截至2014年年底,本市全民健身工作以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增强市民健身意识,改善市民体质为目标,转职能、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积极打造培育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了体育社团向社会化、实体化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了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社区体育是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市早在2004年就提出“体育生活化”理念,将健身作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要素。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市体育局紧抓机遇,将创建体育生活化社区标准的有关内容纳入该规划,成为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使体育服务于社会发展,也得益于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经过努力,城市社区体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14年体育生活化社区达到2113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总量达1029个,覆盖1973个社区,覆盖率为68%。城市成老年人的体质测试合格率为93.6%,社区居民满意度达97%,实现了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体育社团实体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加强各级各类体育社团培育与服务力度,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承载、全民参与、共同推动”的要求,形成了以市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区县体育总会、体育社团、体育单项协会为骨干,以街道(乡镇)社区体协、健身团队为基础的较为完善、健全的“三级体育社团组织网络体系”。
  本市的体育社团向社会化、实体化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北京市体育总会制定了《关于推进北京市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团实体化发展方向,分两批共培育市桥牌协会等17个体育社团为体育社团实体化工作试点协会,并拨付每个协会30万至50万元,共计750万元的实体化引导资金,在引导资金的帮扶下,试点协会相继组建经营实体、创建品牌赛事、建立培训基地,探索出了多种社团实体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社团依托社会,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目标,拉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合作,推动体育社团创建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全面推进体育社团工作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
  ◎打造活动“一区一品”,结合特色创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基层、面向大众、注重实效”的原则,各区县结合辖区内的自然环境、民族特色、传统节日等体育文化元素,发挥本区域的体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培育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通过“一区一品”品牌活动的创建,举办具有影响力、感召力、辐射效应的精品活动,将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全民健身发展的动力,推动群众体育深入开展,吸引了广大群众在运动中享受健康快乐,推动区县政府切实履行政府公共体育职能,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在巩固“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内容及质量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推进“一街(乡、镇)一品”、“一社区(村)一品”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的创建与推广。
  ◎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设施建设全覆盖
  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多元化。围绕市民健身设施15分钟服务圈建设,以保基本、惠民生、促发展为宗旨,以满足不同人群健身需要为目的,以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方便快捷为基本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建设、街道(镇)调剂解决、新建社区预留、辖区单位提供、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解决体育活动场所问题,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乡村社区有站点,健身指导有等级的纵横交错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使体育设施服务半径在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
  ◎调结构、转职能、转方式
  调结构 一是经费投入由注重设施建设、活动开展转向组织建设、科学健身指导,加大在城乡统筹、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活化社区和特色村建设,注重发挥合力;二是组织建设由注重单项协会建设,转向培育基层社区健身协会、健身团队的发展,注重发挥身边的组织作用;三是设施建设由注重健身路径建设,转向以“三大球”为主的多功能专项场地建设,注重多元化发展;四是活动建设由追求人数规模,转向就近就便、小型多样,注重便民惠民;五是科学健身指导由注重集中培训、大讲堂,转向推广体质促进项目及器材,利用网络广泛覆盖,注重实际效果加强均等化服务;六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由注重培训,转向服务管理和保障,注重发挥作用。
  转职能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优化公共服务,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注重服务的常态,建立打破垄断、放开准入、统筹规划、整体协调的新型管理体制。
  转方式 牢牢把握发展体育事业的宗旨,围绕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保基本、促发展、惠民生的发展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探索转变群众体育发展方式,推进形成并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目标明确 创新发展
  展望未来,“十三五”时期,本市全民健身工作将继续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修订完成《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大群体”工作格局,整合各相关委办局职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撬动市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将继续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推动以“三大球”和冰雪项目为主体的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建设,满足全人群体育健身需求;加强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着力培育群众身边基层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冬季体育活动,大力推进冰雪体育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进商业园,深化冬奥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申冬奥氛围;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活动组织、参与健身设施建设和运营,满足不同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打造京津冀健身休闲服务圈,加强体育社团交流,广泛开展互动活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到2020年,全民健身法制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指标更加科学合理,群众体育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文化、卫生、旅游相融合,以申办冬奥会为契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不断提高群众健身意识,提升群众身体素质水平。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健身器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